新闻中心
企业宣传

关于中央经济政策解读及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一)

来源: 发表日期:2021-12-22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既定轨迹。随着人们对疫情防控意识的增加,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从消极防疫逐步转向积极防御,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有所减弱。即便如此,疫情防疫任务依然艰巨,快速变异的病毒仍在挑战人类的适应能力以及科技水平。在此背景下,全球化产业链模式似乎难以为继,自给自足的全产业链共识正在逐步形成,伴随而来的是地缘政治形成的区域经济正在逐步代替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引擎。因此,以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粮食、能源、矿产、技术、人口等要素供求平衡被打破,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进一步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地区之间、经济体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对欠发达国家而言,除了疫情防控以外,资源的短缺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货币超发、物价上涨已成为众多欠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技术的封锁也将进一步拉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目前的全球经济逐渐被撕裂,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思潮正在进行着激烈碰撞,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也在思考未来发展之道,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为中国经济破解当前困局,提出了十分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有助于尽快提振信心,带动中国经济快速走入经济上行通道。
 
        一、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2021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但总体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全球经济总量基本已修复至2019年底的水平。受疫情、交通运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启等因素影响,全球供给端产能利用效率总体恢复偏慢,生产端成本的快速上涨,进一步抑制终端需求。随着各经济体刺激政策的出台,2022年制约供给的因素有望继续改善,市场供需矛盾将有效缓解。
 

        (一)疫苗接种对全球经济体的影响
 
        疫苗接种是经济重启的重要保障,目前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呈现出不均衡性,经济活动重启仍然存在国别和区域差异。截至2021年10月下旬,全球已使用68.8亿剂疫苗,约48.7%的世界人口至少接种过一剂,但疫苗接种的国别、区域分化显著,具体如下图。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2022年疫情对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制约可能下降。截至今年10-11月,疫苗接种进度领先的多国已宣布实行新的重新开放计划,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经济体重启经济、开放边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防疫实证表明,作为率先走出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在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不小,全球化经济模式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逆全球化思潮对产业链布局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实际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在扩大本国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主导完成的。但是,随着制造业向外转移,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内部经济矛盾增加,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全球产业链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部分发达经济体原有的产业链优势逐步弱化,“自由贸易”这个曾经由西方社会力捧的经营原则逐步被“退群”“脱欧”“美国优先”等单边思潮所替代。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高筑墙”“卡脖子”,未来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较大冲击,从而导致全球供应链运行成本提升,通胀压力加大。
 
        对中国而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的追赶超越提供了强大动能,并且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中国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内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国防力量、国际地位等方面均得到巨大提升。因此,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威胁论”从未消失,作为率先从疫情中走出来的经济体,其经济的韧性全球共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所展现出的力量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时刻提防的潜在威胁,“退旧群、建新群”成为了西方经济体对抗中国经济发展的不二之选,为此,中方通过呼吁“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构建多边关系,极力消除“被孤立”的风险,虽然西方世界焦虑不安,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非但未消除,反而更加紧密,尽管如此,逆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要求中国快速反应,越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在防疫方面建立的竞争优势才能进一步扩大,从而更有利于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地理纬度看,目前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正趋向于区域化。在新冠疫情的“压力测试”下,以中国作为重要核心之一的东亚供应链正在走向成熟,随着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东亚朋友圈”的影响力将得到巨大提升。
 
        (三)全球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影响
 
        自欧洲央行成立以来,欧洲执行委员会一直贯彻以“价格稳定”为核心的层级目标制,而美联储则始终坚持以“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水平”为核心的双重目标制。尽管二者在政策目标设定上存在差异,两大央行在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具体目标认知和分析逻辑上正在形成高度共识。在价格稳定方面,欧美央行近期将中长期通胀控制设定为2%,以修复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造成通胀长期低迷的现状,在拉涨通胀预期的同时表示允许短期内出现高于2%的短期通胀现象,确保中长期总体通胀率维持在2%左右。在就业方面, 美联储与欧央行十分关注就业结构的均衡性。比如美联储强调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失业率问题,欧洲央行强调中东及西亚地区难民流入对欧元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
 
        顺着上述政策逻辑不难发现,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央行依然维持宽松,但随着各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的衰退影响,以及供应链瓶颈下的通胀攀升压力,各国央行也将适度退出货币宽松,目前市场消息预测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会在2022年下半年退出货币宽松,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因国内通胀过高,提前进入加息阶段,由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具有十分强大外溢性,会对提前加息的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
 
        (四)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该报告指出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导致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的速度不断增加,据数据统计,1901年至2018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0(0.15至0.25)米,由此导致全球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天气频发,对现有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造成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由此将进一步引发粮食、能源危机。

版权所有 西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商务中心 电话:029-83597997
陕ICP备17009375号-1